香港電臺《港產電影咖》

    香港電影,又稱港產片,早於1930年代,已有粵語電影的誕生,故一直以來香港電影被視為華人電影之先驅。至八十年代,香港電影在產量與票房均有驚人成績,發展成龐大的電影工業,亦由此衍生獨有的香港電影工業文化。
    港產片各個崗位的從業員,具有香港人靈活變通,適應力強的特質,在各領域上發展出其獨有的生存法則,成就無數動人的光影故事。《港產電影咖》每集邀請不同崗位的港產片從業員,帶領觀眾走入五光十色的光影世界。
主持:黎軒朗、曾嘉敏

首播:2024

继续阅读“香港電臺《港產電影咖》”

香港電臺《采風》

節目名稱:采風

節目介紹:
「采風」指採集民情風俗,尤其指搜集地方的民歌及民謠。
「采風」一詞出自隋代王通的《中說•問易》:「諸侯不貢詩,天子不采風,樂官不達雅,國史不明變,嗚呼。」
古時稱民間歌謠為「風」,採集民歌的活動因而稱為「采風」,早於中國先秦時期已經出現。由於統治集團與下層社會分隔,為政者如要體察民情,搜集用於表達人民們感情的歌謠,自然是清楚民情的最好方法。因此,統治者十分注重以搜集歌謠來了解民情。
到了「五四」新文化運動時,一些學者從國外引進了民俗學,讓「采風」二字所涉範圍更廣,變為採集一切民間創作與風俗的意思。
香港人對新事物趨之若鶩,但創新也需要基礎,不論音樂、戲曲、舞蹈,以至茶道都要去舊立新,在傳統之中發掘出新鮮的意味。在中國,有云「禮失而求諸野」,而那些原始的民風,大都散落於最遠離俗世的角落,尋覓並非易事。
一連七集,每集半小時的紀錄片「采風」,會探討不同範疇創作的香港年輕人,如何到內地民間尋找靈感。

继续阅读“香港電臺《采風》”

香港電臺《忘憂理髮店》

節目名稱:忘憂理髮店

節目介紹:
「重要的不是要去剪一個甚麼樣的髮型,而是如何剪一個適合自己的髮型。」每當客人要求奇哥替他/她剪一個甚麼樣的髮型時,奇哥都是以這一句話來回應。

『刻意去剪一個甚麼樣的髮型』是奇哥認定的『人生第一個煩惱的理由』。

忘憂理髮店位於上環舊區,從店內六、七十年代裝修推敲,開店應有四十多了。 據老街坊說,忘憂理髮店在七十年代初開業,大約二十年前,創辦人將理髮店交給孫兒(阿奇)打理。這位當年二十來歲、剛學滿師的理髮師,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死黨友好,一起接手理髮店,但生意並不理想,幾個夥伴先後離隊,到今天,剩下已是中坑一名的奇哥繼續苦心經營。

忘憂理髮店每天有新客、舊客、熟客、怪客到來,每人都帶著不同的煩惱、不同的重擔、還有不同的期望,奇哥和徒弟阿聲的工作,除了替客人理髮外,還替客人剪走少許煩惱,帶來片刻寧靜。

「刻意去剪一個甚麼樣的髮型,但又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樣頭型。」奇哥希望他的客人們明白:「重要的不是要擁有甚麼,而是如何活用自己擁有的甚麼。」

继续阅读“香港電臺《忘憂理髮店》”

香港電臺《醫家搞邊科》

節目名稱:醫家搞邊科

節目介紹:
疾病,無人能避,既來之則安之,大家注重身體健康之餘亦要正確認識醫療資訊。「醫家搞邊科」為全新一輯綜藝節目,內容以醫學健康資訊為主,透過輕鬆娛樂性豐富遊戲帶出主題。節目由素有金牌司儀美譽的鄭丹瑞(旦哥)主持,每集邀請不同名人參與遊戲及分享經驗,亦會邀請不同類別專家講解各種疾病的病徵、醫治方法、預防方法,或者揭破坊間一些醫學謬誤。節目務求讓普羅大眾在輕鬆的氣氛下既獲得醫療資訊以及娛樂,減輕對疾病的擔憂和恐懼,用正面態度面對疾病。

继续阅读“香港電臺《醫家搞邊科》”

香港電臺《粵講粵啱聽》

香港人講粵語、錯音、錯讀比比皆是,除了影響日常溝通外,亦造成學習其他語言的障礙。說話是重要的溝通工具,有正確的發音,才能準確地傳情達意。每種語言都有正音和正讀,粵語是香港人的母語,掌握粵語的正音和正讀實在是打好學習語言的根基,必須得到充份的重視。
香港電台文教組聯同粵語正音推廣協會聯合製作。

主持:何文匯教授(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)、黃念欣小姐(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)

首播:2004
重播:2023

继续阅读“香港電臺《粵講粵啱聽》”

香港電臺《也文也武2018》

節目名稱:也文也武2018

節目介紹:
生活文化多種多樣。今天,我們談文的,也談武的。
文的,創造美好事物,令人心情舒暢,增加生活情趣;
武的,煉就強健體魄,迎接自我挑戰,培養堅毅品格。

這輯節目,我們會介紹多項動態和靜態的活動,鍛鍊體魄、滋養心靈。
期望也文也武,相得益彰,成就身心康泰。

继续阅读“香港電臺《也文也武2018》”